如何開始投資:建立全球財富的入門指南
投資是隨著時間累積財富、跑贏通貨膨脹最可靠的方式。把現金藏在「床底下」,無異於任由物價上漲侵蝕你的購買力。事實上,如果你將 100 元存入利率 4% 的銀行帳戶,而當下通膨率也是 4%,一年後你的帳戶餘額雖然增長到 104 元,但它能買到的商品價值依然只有 100 元。相較之下,由股票和債券組成的多元化投資組合,在過去數十年來提供了更高的歷史報酬,且往往能超越通膨。舉例來說,一個均衡配置的股債組合「長期而言,跑贏通膨的機會比現金工具更高」。簡而言之,將你的儲蓄——即使金額不大——拿去投資,是實現退休、教育或單純財富增長等長期財務目標的關鍵一步。
本指南將帶您了解一位認真的新手所需知道的一切:核心概念(股票、債券、ETF、分散投資、複利、風險)、歷史數據(市場報酬與波動性)、實務步驟(開立帳戶、選擇平台),以及投資策略(資產配置、定期定額、再平衡、稅務優惠帳戶)。我們將引用全球指標(如標準普爾 500 指數、MSCI 世界指數、彭博全球綜合債券指數)和真實數據來闡釋各項原則。讀完本指南後,您將會有一份清晰且有專家背書的入門路線圖。
關鍵投資概念
在將資金投入市場前,了解「你買的是什麼以及為什麼要買」至關重要。投資的根本,是將資金配置到能夠隨時間增值的資產上。以下是基礎概念:
股票(Equity)
買入股票意味著擁有一家公司的部分所有權。作為股東,你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通常透過股利)與成長。歷史上,股票在主要資產類別中提供了最高的長期報酬,因為公司傾向於成長,並透過提高價格和營收來對抗通膨。例如,從 1920 年代到 2024 年,美國大型股(以標準普爾 500 指數為代表)的年均報酬率約為 10–10.3%。理論上,這意味著數十年前投資的 100 元,隨著時間推移將增長好幾個數量級(詳見下文歷史報酬)。然而,股票也會波動——大型股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年份可能是負報酬。更高的潛在回報伴隨著更高的風險:「沒有風險,就沒有收益」。如果你的目標是更高的報酬(例如,達到 100 萬美元),就必須接受股票市場的波動性。從非常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些起伏通常會被時間撫平,並回報有耐心的持有人。
債券(固定收益)
債券本質上是你借錢給政府、地方政府或公司的貸款。作為回報,發行機構會支付你利息(固定或浮動的「票息」),並承諾在到期時歸還本金。債券提供比股票更可預測的收入和更低的波動性,因為債券的利息支付是排定的,且高品質(投資等級)的發行機構很少違約。例如,在過去一個世紀,高品質的美國公債報酬率大約是股票的一半(年均約 5% vs. 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約 10%)。債券「可以幫助投資者在股票之外進行分散投資」,增加穩定性並減緩波動。在一個平衡的投資組合中,債券扮演著避震器的角色:當股票下跌時,債券通常跌幅較小(甚至可能上漲),因為投資者會將資金轉移到更安全的資產中。(注意:某些債券,如「垃圾債券」或高收益債券,支付的利息較高,報酬率接近股票,但違約風險也更大。)
指數股票型基金(ETF)與共同基金
這些是集合式投資工具。一檔 ETF 或共同基金持有一籃子的股票、債券或其他資產。它們讓投資者無需購買許多個別證券,就能立即在某一資產類別中實現分散投資。例如,一檔標準普爾 500 指數基金持有所有 500 家美國大型公司的股票,因此買入一股就等於讓你接觸到整個市場。ETF 在證券交易所交易(像股票一樣),通常追蹤特定指數或策略。它們的費用往往較低,並使分散投資變得容易。透過持有一檔涵蓋廣泛市場的 ETF(例如追蹤標準普爾 500 指數或全球股票指數的 ETF),你可以「接觸到各行各業的眾多股票」,從而降低單一公司的風險。債券 ETF 的運作方式與此類似。正如 Investopedia 所指出的,與購買數十支個股相比,ETF 也「提供較低的管理費率」。要投資 ETF,你只需像買賣股票一樣,透過網路券商購買其股份。買賣價格全天浮動,但 ETF 的基金經理會負責處理標的資產的交易。實務上,許多新手幾乎完全使用 ETF 或指數基金來建立投資組合,以求簡單和安全。
現金與約當現金
這包括儲蓄帳戶、貨幣市場基金和短期國庫券。它們是存放資金最安全的地方(名目價值幾乎沒有損失風險,有些還有政府擔保),但利息收益非常低。在溫和通膨的時期,現金的報酬通常跟不上物價上漲。正如富達(Fidelity)所指出的,以實質價值來看「持有現金可能是有風險的」,因為通膨會侵蝕購買力。現金主要應用於你的短期需求和緊急預備金,而非用於財富增值。一旦你的現金緩衝(通常為 3-6 個月的生活開支)準備妥當,明智的做法是將多餘的資金投入更高收益的投資(如股票、債券等)。
複利
財富增長的真正秘訣是複利。複利意味著將你的收益(股利、利息、資本利得)再投資,讓它們自己也開始產生報酬。經過數十年,複利可以將小額儲蓄變成巨額財富。舉個簡化的例子:如果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年均報酬率約為 10%,那麼在 1957 年投資的 100 元,到 2025 年將增長至約 82,000 元。(若計入通膨,該 100 元的實質購買力約等於現今的 7,100 元,這凸顯了戰勝通膨的重要性。)儘管每年的報酬率都不同,但複利意味著你投資生涯早期賺取的收益,將成為日後更大收益的基礎。關鍵在於時間:你越早、越持續地投資,複利效果就越大。俗話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只要你長期持有,它就會帶來豐厚的回報。
風險與報酬
所有投資都帶有風險——也就是虧損的可能性——而且通常,潛在報酬越高,風險也越高。股票在短期內波動劇烈(例如,標準普爾 500 指數在歷史上曾遭受過幾次急劇下跌),但長期來看,它們往往能恢復並持續成長。債券通常較為穩定,但報酬較低。一項經典的金融原則是「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透過將投資分散到不同的資產類別和市場,你可以平衡風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 Investor.gov 網站解釋說,將資金分配到股票、債券和現金等不同類別,可以改善你投資組合的風險報酬狀況。一般而言,如果你的投資時間較長(距離需要用錢還有數十年),你可以承受較高的股票配置,因為你有時間度過市場的低迷期。如果你的目標是短期的(例如 1-2 年內買房),你可能會將更多資金投入債券或現金,以保全資本。你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你在情緒上能承受多大的波動)也應指導你的資產配置。
總結來說,核心的權衡在於股票提供成長(代價是起伏波動),而債券提供穩定(但成長較低)。一個分散良好的投資組合會利用兩者來匹配你的目標。正如一份 SEC 指南所述:「歷史上,股票的風險最高,報酬也最高……債券的波動性通常低於股票,但報酬也較為溫和。」
歷史市場表現(報酬與波動性)
觀察長期市場數據可以建立投資信心。以下是一些關鍵的歷史事實,重點關注全球指標:
美國股票(標準普爾 500 指數)
標準普爾 500 指數是衡量 500 家美國大型公司的基準指數,通常代表美國股市。在過去一個世紀裡,其年均報酬率約為 10%。(扣除通膨後,實質平均報酬率接近 6–7%。)例如,Investopedia 指出:「自 1928 年以來,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年均報酬率為 9.96%」。細分來看:從 1957 年(現代標準普爾 500 指數成立時)至今,名目年均報酬率約為 10.33%。歷史表現是波動的——曾出現過嚴重的熊市(例如 2008 年下跌約 50%,或 2020 年下跌 38%)——但每一次大幅下跌最終都被隨後創下新高的復甦所取代。富達(Fidelity)的數據顯示,自 1950 年以來,美國股票在經濟擴張和衰退期間的年均報酬率約為 15%(請記住,此數據為名目報酬,並包含股利)。相較之下,在同一長時期內,10 年期美國公債的年均報酬率僅約 5.3%。換言之,從長期來看,美國股票的表現遠超美國債券。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意味著要承受波動,股票配置對於財富增長仍然是必要的。
全球股票(MSCI 世界指數)
MSCI 世界指數追蹤 23 個已開發國家的約 1,500 家大型和中型公司,代表了廣泛的全球股市(不含新興市場)。自成立以來,MSCI 世界指數的年均報酬率約為 9–10%,與美國市場大致相當。值得注意的是,道富銀行(State Street)指出,已開發市場股票(MSCI 世界指數)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年均報酬率為 12%,自指數成立以來的年均報酬率則為 9.7%。實際上,美國市場主導了該指數(今天佔 MSCI 世界指數的 70% 以上),但它仍然包括歐洲、日本、澳洲等地。一個真正全球性的股市版圖還應包括新興市場;MSCI 全國家世界指數(ACWI)額外增加了約 11% 來自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家的公司。對大多數新手而言,從追蹤 MSCI 世界指數或 ACWI 的 ETF 開始,就能用一檔基金涵蓋幾乎全世界的股票市場。
債券(全球)
彭博全球綜合債券指數衡量全球投資等級債券(政府債和高品質公司債)的總報酬。長期來看,廣泛的債券指數年報酬率在低個位數。例如,美國投資等級債券(彭博巴克萊美國綜合債券指數)在過去幾十年裡的年均報酬率約為 5-6%。全球債券的報酬率往往稍低,因為許多已開發國家現今的利率非常低。無論如何,債券的收益始終低於股票,但更為穩定。它們提供定期收入(利息支付)並對沖股票風險。舉例來說,一個 60/40 的股債投資組合在過去 50 年裡,提供了約 9-10% 的報酬,且風險低於純股票組合。正如 Investopedia 所解釋的,在投資組合中加入債券「可以透過增加分散性和平息波動,幫助建立一個更平衡的投資組合」。
長期增長範例
由於複利效應,即使是早期的小額投資也能顯著增長。上述 Investopedia 的數據意味著,1957 年投資於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 100 元(並將股利再投資),到 2025 年將增長至約 82,000 元。然而,通膨也會複利增長:1957 年的 100 元,今天的購買力僅約等於 7,100 元。換句話說,名目投資組合的增長可能非常巨大,但實質(扣除通膨後)的增長則較為溫和。這凸顯了兩點:(1)股票的歷史實質報酬才是提高生活水準的關鍵,(2)長期報酬率夠高,即使扣除通膨後仍能實現真正的收益。
波動性與時機選擇
市場報酬每年都不同。例如,標準普爾 500 指數在 2008-2009 年經歷了約 57% 的最大跌幅,但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恢復了。縱觀歷史,重大的熊市之後總會迎來新的高點(2009 年後的牛市到 2020 年上漲了超過 300%)。重要的是,數據顯示試圖擇時進出市場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如果投資者錯過了市場表現最好的幾個交易日,長期報酬將會大幅下降。富達(Fidelity)計算出,自 1988 年以來,僅錯過表現最好的 5 個交易日,就會使美國股票投資組合的收益減少約 37%。而錯過表現最好的 10 天或 20 天則會更糟。同樣,一位財富教練引用的摩根大通數據指出,從 2004 年到 2023 年完全投資於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年化報酬率約為 9.8%,但如果錯過了表現最好的十天,報酬率則降至僅 5.6%。這個教訓是:長期持有勝過擇時進出。這就是為什麼專家建議採取「買入並持有」的心態,並勸阻在崩盤時恐慌性拋售。
投資者行為
人類的心理因素常常拖累報酬率。例如,從 1992 年到 2021 年,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年均報酬率約為 10.7%,但投資於股票共同基金的一般投資者僅賺得約 7.1%。為什麼?許多人在市場低迷時賣出,在高漲時買入(錯誤的時機),使其績效減少了將近三分之一。保持紀律——在市場修正期間堅持計畫——是捕捉市場提供的長期收益的關鍵。
總結來說,歷史證據強烈支持分散化、長期的投資。股票一直是財富創造的引擎(名目報酬率約 10%),但伴隨著波動;而債券則以溫和的報酬為投資組合提供緩衝。由於市場會波動,因此在波動中堅持持有至關重要:錯過短期的反彈日可能會大幅減少終身收益。
分散投資與資產配置
審慎投資的基石是分散投資——將資金分散到不同的投資項目中,這樣一個項目的糟糕表現就不會毀掉你的整個計畫。正如 SEC 的新手指南所解釋的,納入那些報酬「在不同時間點上下波動」的資產類別,可以保護你免受巨大損失。經典的比喻是「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對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持有多種類別的資產組合(股票、債券、現金等),並且在每個類別內部也持有多種投資。
跨資產類別
基本的股-債-現金組合是基礎。股票(權益)的走勢通常與債券不同;通常當股票下跌時,債券價格會上漲(因為投資者逃向安全資產)。長期來看,這些資產類別並非完全相關,因此將它們結合起來可以獲得更平穩的結果。Investor.gov 指南指出:「投資於一種以上的資產類別……將降低你虧損的風險,且你的投資組合整體報酬將會更平穩」。實際上,一位為退休儲蓄的年輕投資者可能會持有大部分股票(以追求成長),而一位接近退休的人則會逐漸將更多資金轉移到債券和現金中,以保全資本。沒有一體適用的方法;這取決於投資時間和風險承受能力。例如,一位 30 歲、為 35 年後退休儲蓄的人,通常可以承受較高的股票配置,而一位 60 歲的人則可能會減少股票的曝險。
在資產類別內部
你還需要在每個類別內部進行分散。對於股票而言,這意味著分散到不同產業(科技、醫療、金融等)、公司規模(大型股、小型股)和地理區域(國內與國際)。持有一支股票風險很高;擁有一檔像標準普爾 500 指數或全球股票指數 ETF 這樣的指數基金,可以讓你一次性接觸到數百或數千家公司。債券也是如此:持有政府公債、高品質公司債,或許還有跨越多國的抗通膨債券。共同基金和 ETF 使這變得容易:一檔基金就可以在一次購買中擁有許多不同的債券或股票。正如 Investor.gov 所強調的,「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應該在兩個層面上進行分散:在資產類別之間,以及在資產類別內部。」
資產配置的選擇
確切的比例(例如 70% 股票 / 30% 債券)是個人化的。新手常使用目標日期或基於年齡的經驗法則(例如,用「110 減去年齡」作為股票的百分比)。比確切比例更重要的是,它要符合你的目標。重點是,如果你的目標是中長期,就應該納入一些債券——債券會減緩波動。即使是傳奇投資者華倫·巴菲特也持有相當數量的債券以求穩定。但不要陷入全有或全無的陷阱:Investor.gov 的一個例子指出,對於長期目標(如一位 25 歲的人為退休儲蓄),「完全投資於股票」可能是合理的,而對於非常短期的需求,「完全持有現金」可能也可以。關鍵在於平衡:太多股票可能意味著巨大的短期損失;太少股票(或沒有)可能會讓你無法獲得足夠的增長以戰勝通膨。
分散投資範例
一個常見的分散式投資組合可能包括:一檔美國整體股市 ETF、一檔國際已開發市場股票 ETF、一檔新興市場 ETF、一檔美國債券市場 ETF,或許還有一檔全球債券 ETF。(為求完全安全,可能還會持有一小部分現金作為緩衝。)例如,一個簡單的投資組合是 60% 的全球股票和 40% 的全球債券。在牛市中,這可能會落後於純股票組合,但在崩盤時,它的損失要少得多。經過數十年,一個平衡的投資組合通常能提供更穩定的增長。確切的百分比可以隨著時間調整(隨著年齡增長增加債券比例)。
再平衡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資產權重會偏離你的目標(例如,股票可能增長得比債券快,使其在投資組合中的佔比增加)。再平衡是指賣出一些超額配置的資產,買入那些配置不足的資產,以恢復原始的配置比例。這迫使你「高賣低買」並維持你的風險狀況。例如,如果你的目標是 50/50 的股債組合,但牛市將股票推升至 70%,你就應該賣掉一些股票並買入債券,以回到 50/50 的比例。Investopedia 建議至少每年檢查並進行再平衡。雖然這可能會產生微小的交易成本,但再平衡是至關重要的紀律:它確保你不會隨著時間無意中偏離到一個風險更高的組合中。
簡而言之,透過深思熟慮的資產配置和定期的再平衡來實現分散投資,是風險管理的基石。它無法在崩盤時完全消除損失,但當一個類別下跌而另一個可能持穩時,它能限制你的損失。正如 SEC 所說:「透過納入在不同市場條件下報酬上下波動的資產類別,投資者可以防範重大損失。」 這與定期的再平衡相結合,有助於平滑報酬並使你與目標保持一致。
建立你的第一個投資組合(步驟詳解)
讓我們將這些概念轉化為一個實用的計畫。以下是新手啟動投資組合的關鍵步驟,並帶有全球視角:
- 設定你的財務目標和時間軸。 確定你投資的原因:退休、買房、教育、財富增值等。同時定義你何時需要這筆錢。這些答案將指導你的投資時間。較長的目標(10 年以上)意味著你可以容忍更多的股票曝險。較短的目標(5 年或更短)則應該更為保守。擁有明確的目標也有助於你選擇適當的資產配置。
- 評估風險承受能力。 誠實地考慮你能承受多大的波動性。一個 100% 的股票組合可能會出現讓你感到不安的巨大波動。務實地開始:如果高波動性會讓你夜不能寐或想賣出,考慮一個更平衡的組合。
- 選擇帳戶和券商/平台。 接下來,你需要一個證券帳戶來進行投資。如果你在美國,這可能是一個應稅證券戶、個人退休帳戶(IRA)、401(k) 等。對於全球讀者: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券商或銀行提供投資帳戶。好消息是,開立證券帳戶通常很簡單——類似於開立銀行帳戶。你填寫申請表,提供身份證明,然後存入資金。
- 現金帳戶 vs. 融資帳戶: 大多數新手應該開立現金帳戶(你只投資你存入的錢)。融資帳戶允許你借錢購買更多資產,這會增加風險(可能放大虧損)。你可能不需要融資,所以現金帳戶就可以了。
- 平台選擇: 尋找一家信譽良好、能進入你想要的市場且費用合理的券商。對於全球投資,像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s)這樣的平台讓你在數十個國家(全球超過 90 個市場中心)進行交易。其他選擇包括 eToro(多資產全球平台)、嘉信理財/德美利證券(Charles Schwab/TD Ameritrade,較偏重美國但提供一些國際選項),或根據你所在國家選擇當地的券商/區域性業者。有些國家也有受歡迎的線上券商(例如英國的 Hargreaves Lansdown,印度的 Upstox 等)。檢查功能:手機應用程式、教育資源、客戶服務和低交易成本。(Investopedia 的建議:「花時間研究哪家券商能為你提供最大的幫助」。)
- 初始文件: 準備提交身份證明(護照/身份證)和地址證明,可能還有稅務資訊(對於國際帳戶,美國券商通常需要 W-8BEN 表格或類似文件)。這是標準的 KYC/AML(認識你的客戶/反洗錢)程序。
- 為你的帳戶注資: 帳戶批准後,你可以為其注資(例如透過銀行轉帳)。有些平台允許非常低的最低金額;有些則可能沒有。資金到位後,你就可以下單了。
- 選擇投資標的並配置資產。 根據你的計畫決定買什麼:一個由股票、債券等組成的分散化組合。對於著眼全球的新手來說,最簡單的方法通常是使用低成本的指數 ETF或共同基金。例如:
- 全球股票 ETF: 選擇一個廣泛的基金,如世界股票指數基金(MSCI 世界指數或 ACWI)。這讓你一次性接觸到各國數百家公司。
- 美國股票 ETF: 有些投資者會超配美國股票,因為它們近期表現強勁。一檔標準普爾 500 ETF(如 SPDR S&P 500,代號 SPY,Vanguard VOO 等)很受歡迎。
- 國際股票 ETF: 為了分散美國市場的風險,可以考慮追蹤 MSCI EAFE(美國以外的已開發市場)或新興市場(MSCI EM)的 ETF。
- 債券 ETF: 對於債券,你可以選擇一個基礎廣泛的債券指數 ETF(例如彭博全球綜合指數,或美國公債和公司債 ETF 的組合)。
- 其他分散工具: 有些投資組合會包含小比例的另類投資,如 REITs 基金(不動產)、黃金 ETF(抗通膨)或大宗商品。這些對新手來說是可選的。 首先根據你的風險狀況分配百分比(例如,60% 股票,40% 債券)。然後決定哪些具體基金符合這些類別。許多投資者使用多檔基金:例如 30% 美國股票 ETF、20% 國際股票 ETF、50% 債券 ETF。隨著時間推移,你將按照這個計畫存入資金並購買。
- 執行你的第一筆交易。 在你的券商平台中,按名稱或代號搜尋選擇的 ETF 或基金,然後下達買入訂單。你可以一次性買入,也可以分批買入。如果你有一筆整筆資金且投資時間長,一些專家認為立即投資是可行的(歷史上,單筆投入的績效通常優於分批投入)。但這取決於你對波動的舒適度。
- 定期定額(DCA)。 一個有用的策略,特別是對新投資者而言,是定期(例如每月)投資固定金額,無論市場狀況如何。這就是所謂的定期定額。透過定期定額,當價格低時你會自動買入更多股份,價格高時買入較少,從而平滑購買成本。富達(Fidelity)解釋說:「定期定額不是一次性投入大筆資金,而是……按照固定的時間表投資部分資金……隨著時間推移,這可能幫助你在價格較低時購買更多股份。」 這種有紀律的方法消除了「單筆投入時機不對」的恐懼,並幫助新手保持一致性。
- 定期監控和再平衡。 建立投資組合後,你不需要每天調整。事實上,富達(Fidelity)建議避免每天查看,以防止壓力和衝動反應。相反地,大約每年檢視一次你的資產配置。如果市場變動使你的股債比例顯著偏離,就透過賣出超額配置的資產並買入配置不足的資產,將其再平衡回你的目標。例如,如果你的計畫是 60% 股票/40% 債券,但股票上漲到 70%,就賣掉一點股票買入債券,以恢復 60/40 的比例。再平衡可以強化你的紀律,並鎖定來自表現優異資產的收益,正如 Investopedia 指出的:「再平衡讓投資者有機會高賣低買」。
- 利用稅務優惠帳戶(如果有的話)。 為了最大化報酬,請利用你所在國家的任何稅務優惠投資帳戶。這些帳戶讓你的資金可以延稅或免稅增長,這可以顯著提升長期收益。例如:
- 在美國,常見的帳戶是 401(k) 和傳統 IRA(投入的資金可抵稅,提領時課稅)以及羅斯 IRA(稅後資金投入,提領時免稅)。
- 在英國,有 ISA(現金或股票 ISA),其中的收益是免稅的,還有職場退休金。
- 在加拿大,有 RRSP(延稅退休儲蓄計畫)和 TFSA(免稅儲蓄帳戶)。
- 澳洲有 Superannuation(退休金制度)。許多歐盟國家有個人退休金計畫或「第三支柱」帳戶。 細節各不相同,但原則是:首先將資金投入任何有稅務優惠的退休帳戶,然後將額外的錢投資於應稅證券帳戶。稅務優惠帳戶透過保護投資增長免受稅收影響,實質上讓複利效應更快地發揮作用。
常見的投資策略
「買入並持有」
最簡單也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是買入優質且分散的投資標的,並長期持有它們。避免頻繁交易。如前所述,錯過幾個關鍵的交易日可能會大幅降低報酬。大多數適合新手的投資建議都圍繞著保持耐心。儘管有短期波折,但市場在長期內傾向於上漲。
定期投資(DCA)
如上所述,定期定額在你逐步建立投資組合或擔心短期下跌時特別有用。它與長期買入並持有的心態相符。
再平衡
如前所述,當資產配置顯著偏離時(或至少每年一次),對你的投資組合進行再平衡,以與你的原始策略保持一致。
緊急預備金/現金緩衝
在大量投資之前,確保你在安全的現金中存有緊急儲備金(3-6 個月的生活開支)。這不是為了投資,而是為了避免在急需用錢時不得不在不好的時機出售投資。
避免擇時進出和情緒化決策
數據很清楚:不要試圖透過進出市場來「擇時」。即使是專家也無法持續預測市場的底部或頂部。正如 Motley Fool 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如果你有一個能精準指出確切時機的水晶球……請分享!」——因為沒有人真的知道。市場在低迷後往往會迅速復甦,而關鍵的反彈日通常發生在恐慌之中。富達(Fidelity)的分析顯示,等待在下跌後「重返市場」的投資者通常會錯過那些反彈日。他們的研究發現,追逐市場的結果比持續投資更差。事實上,研究表明,試圖避免短期虧損的一般投資者,其表現往往不如指數本身。實務上,最好的方法是堅持到底。在波動中持續投資,並專注於你的長期目標。
策略性洞察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可能會調整策略——例如,進行一些成長股與價值股的偏好調整、小型股與大型股的平衡,或產業偏好。然而,這些是進階操作。作為新手,你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個廣泛、低成本的核心投資組合。你可以在熟悉後再加入適度的調整,但務必保持分散投資的原則。
選擇投資標的(實用技巧)
指數股票型基金(ETF)
如前所述,ETF 對新手很友善。以下是一些廣泛型 ETF 的例子:
- 廣泛股市基金: 例如 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VT)、iShares MSCI ACWI (ACWI)、Vanguard S&P 500 (VOO)、iShares Core MSCI EAFE (IEFA) 用於已開發國際市場、iShares MSCI Emerging Markets (EEM)。
- 債券基金: 例如 Vanguard Total Bond Market (BND)、iShares Global Aggregate Bond (AGGG),或當地的債券基金。 這些代號僅為示例;請選擇你所在地區可用的基金。務必檢查管理費率(年度費用);目標是低成本(被動型 ETF 通常為 0.05–0.2%)。
共同基金
如果你偏好基金而非 ETF,指數型共同基金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在某些國家(例如英國、澳洲),指數基金非常普及,並且可以存放在稅務優惠帳戶中。
全球曝險
為了實現真正的全球分散投資,請尋找涵蓋多個地區的基金。許多新手可能會投資於一個以美國為主的基金和一個國際基金的組合。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的分析提醒我們:不走向海外意味著錯過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場機會。如今,許多全球主要公司(如雀巢、三星、豐田等)並未被美國指數所涵蓋。因此,除了美國股票外,你的投資組合中也應包括國際股票(新興市場和美國以外的已開發市場)。
基準指數
了解一些基準指數是很有用的:
- 標準普爾 500 指數(美國): 追蹤 500 家美國大型公司(如蘋果、微軟等)。SPDR S&P 500 ETF (SPY) 是追蹤該指數最著名的基金之一。
- MSCI 世界指數: 全球已開發市場股票(如上所述)。
- MSCI 新興市場指數: 來自開發中國家的股票。
- 富時全球或 ACWI 指數: 這些與 MSCI ACWI 指數幾乎等同——都是廣泛的全球股票指數。
- 彭博全球綜合債券指數: 全球債券(政府債+投資等級公司債)的廣泛衡量指標。 你可以為每個指數匹配一檔 ETF 或基金。例如,Vanguard 和 iShares 都提供「全球」股票 ETF、「總體債券」ETF 等。追蹤一個整體市場指數通常比試圖挑選個股更好。
管理匯率風險
一個全球性的投資組合不可避免地會涉及不同的貨幣。有些 ETF 會自動進行匯率對沖;有些則不會(這意味著你的報酬也反映了匯率的波動)。對新手來說,最簡單的做法通常是使用預設的(未對沖)基金,讓你能自然地捕捉到匯率的收益或損失。長期來看,匯率波動往往會相互抵消——例如,當美國股市大漲時,美元往往會走弱(反之亦然)。
風險管理
緊急預備金
如前所述,將 3–6 個月的生活開支存放在安全的帳戶中(銀行或貨幣市場)。這不是用來投資的,而是為了避免在急需用錢時不得不在不好的時機出售投資。
避免過度集中
不要過度投資於任何單一股票、產業或市場。例如,如果你大部分的資金都在科技股上,科技股的拋售會對你造成重創。分散投資(如上所述)是解方。請記住,像標準普爾 500 這樣的指數也可能變得頭重腳輕(例如,科技巨頭現在佔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如果少數幾支股票佔主導地位,指數基金也存在集中風險。避免這種情況的一種方法是使用等權重或更廣泛的小型股基金,但對新手來說,一個簡單的全球指數就足夠了。
投資組合保險(可選的進階策略)
有些投資者會使用選擇權或其他對沖工具,但對新手來說,這是不必要的複雜性。相反地,應依賴分散投資和適當的資產配置。
保持資訊靈通,但不要過度反應
持續學習市場和經濟知識,但不要讓每條頭條新聞左右你的行動。正如富達(Fidelity)所建議的,基於短期新聞做出的投資決策往往會導致在錯誤的時機賣出。相反地,當新聞出現時,應檢視你的長期計畫,但總體上應堅持你的策略。
節稅投資
世界各地的投資者都面臨股利、利息和資本利得的稅收。稅法因國家而異,但原則是相似的:透過最小化稅收來讓複利發揮作用。
利用退休/儲蓄帳戶
如前所述,利用任何現有的稅務優惠帳戶。在美國,向 401(k) 或 IRA 供款可以減少你當前的應稅收入,並讓資金在退休前免稅增長。在英國,ISA 可以保護所有增長免於資本利得稅。在加拿大,使用 RRSP/TFSA。這些帳戶的供款限額通常高於在應稅帳戶中進行的年度交易,所以應優先將它們存滿。
資產放置
如果你有多個帳戶,將稅務效率低的投資(高收益債券、REITs 等)放在稅務優惠帳戶中,而將稅務效率高的投資(指數基金,其分配的應稅資本利得較少)放在應稅帳戶中。這種稱為資產放置的策略,可以最大化稅後報酬。
長期持有
持有投資更長的時間(超過一年)通常可以使收益享有較低的稅率(在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因此,頻繁交易不僅會產生費用,還可能導致更高的稅負。「所見即所得」這句話也適用於此:購買你願意持有數年或數十年的投資。
實現虧損以抵稅(Tax-Loss Harvesting)
在波動的市場中,如果某個持股下跌,你可以考慮賣掉它以實現虧損,並用來抵銷其他地方的收益(如果你的稅制允許)。不過,這是一種進階策略。對新手來說,應專注於簡單的買入並持有和利用帳戶的優勢。
務必諮詢當地的稅法或稅務顧問,因為每個國家的制度都不同。但首要規則是:最小化稅收對你報酬的拖累,以保留更多的收益進行複利增長。
情緒與行為技巧
投資紀律與知識同等重要:
避免恐慌性拋售
市場下跌是痛苦的,但也是預料之中的。在崩盤時賣出會鎖定虧損,並常常導致錯過反彈。研究證實,「大多數在市場下跌時賣出股票的投資者,其表現不如那些堅持到底的人。」 保有一筆緊急預備金,這樣你就不必在市場低迷時動用你的投資。如果恐慌來襲,退一步,記住你的長期計畫。
設定好就別管它(在某種程度上)
如果可以的話,自動化你的投資(例如,設定每月定期轉帳到你的證券戶)。這能讓投資成為一種習慣,並繞過猶豫不決。這樣,你就能從定期定額中受益,而無需去抓準確的進場時機。
限制查看頻率
每天查看你的投資組合會引起焦慮和衝動行為。試著改為每月或每季檢視。正如一位消息人士所建議的:安排定期存款,並「避免不必要地頻繁查看」你的帳戶。
持續學習
成功的投資非一蹴可幾。閱讀可靠的資訊來源,或許可以關注受尊敬的分析師或財經通訊(但要對炒作持懷疑態度)。像《智慧型股票投資人》這樣的書籍,或像 Investopedia、Bogleheads 和財經新聞這樣的資源,都能隨著時間增進你的理解。
考慮專業建議
如果你感到完全不知所措,一位合格的理財顧問或一個代管帳戶可以幫助你建立初步計畫並讓你保持在正軌上。專業人士可以透過在困難時期提供指導,來縮小行為差距——即指數表現與投資者表現之間的差異。然而,要注意費用並務必核實其資格。機器人理財顧問(自動化諮詢服務)是另一個選擇:它們通常會問幾個問題,然後以演算法建立並再平衡一個投資組合。這些服務在全球範圍內都可取得(例如美國的 Betterment、Wealthfront;英國的 Nutmeg;歐洲的 Scalable Capital 等),通常費用低廉。對於一個真正不想動手的新手來說,機器人理財顧問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結論:你的前進之路
投資是一段旅程,而非一場短跑。有了以上概念,新手可以充滿信心地前進:
- 學習與規劃: 了解股票、債券、ETF、複利、分散投資的意義。定義你的財務目標和時間軸。
- 如有需要,從小額開始: 如果你猶豫不決,可以從一個相對保守的投資組合開始(例如 50/50 的股債組合),並隨著學習增加股票曝險。即使是定期投資幾百元也比什麼都不做好。
- 逐步實施: 開立一個證券帳戶(通常很快)並開始存入資金。選擇幾檔符合你期望配置的廣泛型 ETF 或基金。考慮使用定期定額(例如每月 100 或 500 美元)來開始。
- 保持紀律: 忽略噪音。運用邏輯和數據:歷史上,市場回報了耐心。在起伏中堅持你的計畫。
- 每年檢視: 每年一次,或當你的生活狀況改變時,重新審視你的資產配置,並根據需要進行再平衡。如果你的收入或目標改變,調整你的投資金額。
最後,請記住,第一步往往是最困難但也是最重要的。越早開始,複利的好處就越大。正如一位顧問所說,有紀律的投資者「通常在實現其長期財務目標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有了這份指南,你就擁有了一張詳細的路線圖:用它來自信地開始建立你分散化的全球投資組合。經過數年甚至數十年,那個投資組合可以成為你財務未來的基石。